淺談國外音樂劇教育體系

音樂劇到底著重在「唱」還是在「演」?哪個比較重要? #上篇

回答問題前,我們先來看看,國外的音樂劇系所是如何裝備一位演員吧~

 

一般教育體系:

音樂劇的表演課程,就一般大學而言分為四年。

前兩年為基礎及技巧的養成,後兩年則開始有進階與選修課程,以及較大型的學期製作展演,而大學的訓練也相對完整而全面。

社會學習管道:

另一種不同於大學或研究所的選擇則是consevatory或academy (如:AMDA 的conservatory program、NYFA、Circle in the Square)。

學校不會授予學位證書,但是發放專業證書(certificate)。學生用1.5至2年不等的時間,大量且密集地學習音樂劇表演相關知識與實務。

適合對象:多為非表藝本科生,或是已具有某項專業,但進入職場後,想增加出路多樣性而回學校進修的舞者、歌手、演員們。

而音樂劇主修的學生與其他戲劇或音樂主修學生不同之處是,他們必須要涉略「音樂、戲劇、舞蹈」三大面向的表演技巧,另外還需要學習「音樂劇」這個劇種相關的專業知識,並且學習將三方面的表演技巧、理論、與實務融會貫通。

 

核心基礎課程:

像是音樂劇史、當代戲劇場景與排練、樂理基礎、舞蹈(以芭蕾、爵士、當代舞為基礎,其他舞種為選修)、場景分析與排練、莎劇獨白、聲音與演說、正音...等。

另外還有音樂劇合唱、歌唱詮釋以及個別聲樂課。舞蹈與歌唱的技巧訓練,會持續到畢業,甚至進入職場後,演員仍需要持續額外花時間自我進修。

進階表演課程:

包含戲劇排演實務(Rehearsal)、「由場景入歌」及「由場景入舞」(”Scene into Song” & “Scene into Dance,有點像是音樂劇的場景分析與排練”)、音樂劇排演實務、學期製作(Showcase)、歌隊的角色與工作(Ensemble Works)、舞台搏擊(Stage Combat)、古典莎劇場景排練、肢體表演技巧(Physical Acting)...等。

興趣選修課程:

而進入高年級後,選修的課程則依每個學校專業不同,而有不同的選擇。

如:即興喜劇、Meisner技巧、Michael Chekhov技巧、鏡頭表演、小丑、劇本創作、詞曲創作、舞蹈工作坊(不同風格的舞蹈入戲)、Rogers & Hammerstein工作坊(不同時代音樂劇經典作品的研討)等等。

 

最後的最後,則是進入職場前的預備銜接。學校會邀請線上的演員、Casting Director(選角導演)、導演、編舞、經紀人...等等,教授甄選技巧、履歷撰寫技巧、如何找適合的經紀人、音樂劇產業趨勢及創新、以及教導演員如何有效地與創作團隊工作...等。這些講座或工作坊,則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產業中的角色與定位,並學習如何在海選當中脫穎而出